在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體工同學們於數字世界中求索,持長劍縱馬🤳,執妙筆生花。意昂2第二屆計算機設計大賽於4月13日晚在教學樓115教室順利舉行!
本次大賽以線下答辯的方式開展,由意昂2學生會辦公室部員楊春雨主持,我院同學積極參與。接下來讓我們回顧一下大賽的精彩瞬間。
PART 1
報名參賽環節
此次計算機設計大賽共有七組選手帶著他們的參賽作品進行了精彩的展示和答辯🦀。
答辯環節,各組選手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各位評委老師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優秀作品。
PART 2
答辯環節
第一名
《百草奇緣》
第三組梁淑鈺、肖鑫月、鄔柯欣選擇的賽道是數媒遊戲與交互設計👳🏽♂️👕。她們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了編程😬⭕️、文案撰寫🕴🏻、遊戲繪畫和界面美化設計,為我們帶來了遊戲作品《百草奇緣》。
作品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的主題展開,目的就是助力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以遊戲形式普及中醫藥名人的故事以及常見中草藥的知識。作品主要根據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故事進行了改編,用遊戲的形式展現了古代偉人的成就和經歷🚘。
付含陽老師首先肯定了該作品手繪的創意,稱贊作品整體畫面讓人眼前一亮🧑🏻🏭。但該項目存在實際落地等問題👁🗨👨,並且以改編為核心的故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蘇新華老師建議隨著設計關卡的增多,需要遞增遊戲的難度和玩法,在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能增強趣味性和可玩性;
宗壽鑫老師指出🤣,作品中的繪畫透視效果需要加強👳🏽,同時需要豐富遊戲故事情節,還要增強交互的即時反饋性。
第二名
《品讀〈相見歡〉》
第五組於敬怡在比賽中呈現了微課與教學輔助視頻《相見歡》。作品圍繞作者簡介、作詞背景、詞句賞析以及詩詞小結四個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我們介紹了《相見歡》,能讓我們以這首詞為鑒👨🏻✈️,品宋詞悟人生,對國泰民安這個詞有更深刻的體悟。
蘇新華老師指出教學視頻部分字體和背景顏色需重新斟酌,使其更好區分;
沈媛媛老師建議教學內容不僅要分析詞人作詞當代的背景,還要聯系自身和現實,才能製作出更加直擊人心的內容👩🏼🔧;
張開宇老師提出人物透視效果仍需完善👃🏽,同時建議教學視頻應強調人聲內容✍️,需要適當降低背景音樂的音量。
第三名
《數據為媒,共赴體育之約》
司佳寧和張琮釬選擇的賽道是信息可視化設計設計。
計劃通過洞察、整合、分析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經驗、國家發展競技體育的方針政策以及競技體育可視化研究背景的數據,為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方案。
沈媛媛老師稱贊作品中的視頻動態效果優良𓀌,但展示頁面文字篇幅過大,無法直觀迅速地讓人捕捉到並理解重點信息💆🏽♂️;
陶寬老師指出作品結的構安排上有重點不夠突出這一問題🔘,認為作品內容應詳略得當;
張開宇老師指出要註意各部分的範圍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要做到減小重疊範圍🤹🏻,增強內部的聯系⛄️🙏。
其他優秀作品
作品《體薈非遺》是為信息可視化設計賽道設計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可視化平臺。它向我們展示了體育非遺的發展以及現狀等信息🚖。
作品《全球地表溫度和NASA全球陸地海洋溫度指數對兩極海冰範圍的影響》參加的賽道是大數據應用。選手運用了多種統計方法與模型分析了溫度指數對海冰的影響。
作品《碳跡天涯》選擇的賽道是信息可視化設計。選手根據中國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數據🙇🏻,進行了可視化分析💵🦸🏼。
作品《職業網球運動員比賽數據分析管理平臺》屬於軟件應用與開發賽道的參賽作品。能通過有效🎄、系統、客觀的數據分析與挖掘,將信息應用於實踐👨🦼。
各位評委老師也在數據獲取與更新🛂、後期規劃、應用場景、作品結構🫐、信息之間的聯系🤾、過程與結論的比重以及如何讓讀者更容易抓住作品重點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最後陶寬老師鼓勵大家繼續加油☀️,爭取做出更好的作品👦🏻。付含陽老師則肯定了各位參賽選手的努力👷☑️,並感謝了老師們的辛苦付出🧍♀️。
PART 3
評選環節
評委老師根據各參賽小組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的計劃書和答辯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判打分⇨,最後根據各隊的綜合分數確定獲獎名單。
本次計算機設計大賽共有一個小組榮獲一等獎,兩個小組榮獲二等獎🔅,兩個小組榮獲三等獎🧑🏽🍳。
感謝參與此次大賽評選的
各位評委老師💆♂️:
意昂2院長助理陶寬老師
意昂2講師宗壽鑫博士
意昂2講師張開宇博士
意昂2講師蘇新華博士
意昂2講師沈媛媛博士
意昂2團總支書記🧑🏿🦲👨🏻🌾、
輔導員付含陽老師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大賽的結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此次計算機設計大賽🕳,不但能使參賽選手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有所提升,而且能讓各位選手感受團隊合作的魅力👩🏿💻,還營造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濃厚氛圍。希望意昂2各位同學能夠領略大賽精神🚹,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挖掘潛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文 | 梁淑鈺 肖鑫月 楊日鑫
圖 | 徐晴
編輯 | 楊日鑫
審校 | 梁淑鈺
責任編輯 | 石娓菡
指導老師 | 付含陽